遙看白洋水,帆開遠樹叢。
流平波不動,翠色滿湖中。
大家好,歡迎收聽系列廣播劇《白洋淀故事》第163期。白洋淀的傳說和故事非常多,今天我們就來說說虎皮淀與槲樹皮的故事。
虎皮淀有600多畝,坐落于安新縣圈頭村東南。要說這虎皮淀的名字是什么時候叫起來的,誰也說不準,不過有一說法,村中的長者們都是認可的。
相傳,早先淀區的漁民們發明了很多漁具漁法,其中有扣罩、挾罱子、下粘鉤、下網、下籃、下卡、叉曬、下蝦簍等。除了下籃、叉曬、下蝦簍等幾種漁具不用線繩子外,其余的如罩包、罱包、鉤繩、卡繩、網線等均需要用線繩子制成。這種線的繩子,在水中使用易被漚爛,且使用起來易粘連。
白洋淀人的生活離不開水。
后來,聰明的漁民們在與外界交往中發現了槲樹皮的妙用。槲樹系落葉喬木,其樹皮為栲膠原料,加水煮后呈褐色膠狀,用它的汁液煮線繩子后,線繩子不易腐爛且挺直。后來,這個辦法就傳開了,一傳十,十傳百,由試用轉為常用。
早年間,白洋淀人以捕魚為生。
后來,整個白洋淀的漁民們都用槲樹皮槲網、槲線,槲樹皮銷量大增。外地客商看好行情,常將槲樹皮裝船由天津順大清河逆流而上販運到淀區銷售。有一次,一船的槲樹皮剛剛行至此淀,突然,狂風驟起,貨船沉沒??蜕痰热诵冶粷O民搭救,槲樹皮卻沉入了淀底,客商扼腕長嘆,血本無歸,只好悻悻而返。
白洋淀捕魚方式非常多。
從此,圈頭村及附近的漁民們在水小的年頭,就到此淀貨船沉沒處打撈槲樹皮。于是,“槲皮淀”就這樣叫起來了。再后來,在買賣交易中,商人們嫌“槲”字難寫難讀,常用“虎”字代替,時間一長,人們就習慣叫“虎皮淀”了。
下期預告
在安新縣圈頭村正東有一占地一萬多畝的池魚淀,人們習慣叫它東淀。水大的年頭,這里煙波浩渺。無風時波平如鏡,極其安然;風大時波濤洶涌,煞是壯觀。說起此淀之名的由來,還得追溯一段往事。下期的系列廣播劇《白洋淀故事》,為你說說池魚淀的由來。
關于廣播劇《白洋淀故事》
白洋淀是河北名片之一,古有“北地西湖”之稱,今有“華北明珠”之譽。自古以來,發生在白洋淀的傳說故事很多,而且非常精彩。新華網、新華社河北分社、河北省網信辦、河北雄安新區管理委員會聯合推出系列廣播劇《白洋淀故事》,以廣播和漫畫的形式,帶您穿越美麗神秘的白洋淀,領略魅力燕趙。
好故事仍在繼續,敬請收聽!
策劃:劉曉超
導演:翟曉敏
統籌:魏會博、邢玉偉
作者:張滿樂
編輯:袁麗娜
配音:馬力
音樂:高毅
美編:張文澤、林瑞、溫瑞博、吳昊楠
支持:河北科技大學藝術學院